#歡迎分享
COVID-19疫情默默影響了整體治療的型態。骨折的病人,骨科以往建議開刀,可能打個石膏請病人回去門診等。就算建議開刀處理的狀況,病人看著戴著N95、全身防護衣包到密不透風的醫師,加上左邊的病人一個咳,右邊一個喘的,心裡都是陣陣發慌。
「我能不能先回去?之後再看看?」病人很不好意思的說完,就準備拖著斷手離開,姿態像是逃命,又像是痛下決心要在手與命之間做出重大抉擇。這時你要怎麼勸?要怎麼給意見?尤其旁邊的病人,在那個當下又重咳了幾聲。
腦出血、TypeA主動脈剝離要開緊急手術的,以前外科醫師看完,通知手術室:「有個XXX我要開E1刀(一小時內緊急手術),跟麻醉科說一下,我準備要叫急診送了!」現在則是一直追問:「篩檢做了嗎?你們不是有超快速篩檢,還要等多久? 」
問題是,病人等得起嗎?不等,風險又有誰承擔得起?
看看隔壁的急診內科,心臟內科醫師宣導,以後STEMI(急性心肌梗塞)要急做導管的,不要再先給Brilinta(血小板聚集抑制劑),可能之後評估要打rTPA(血栓溶解劑)不做心導管了。心導管的癒後還是相較打血栓溶解劑的效果好,但在非常時期,只能給出系統能負荷的治療,不見得是最好的治療。
醫院盡其所能,但現在的狀況就是萬般不能。
醫療崩潰,影響的不只是COVID-19病人,那些每日更新死亡的數字,不會包括因其他疾病死亡的病人。
千萬照顧好自己,盡一切可能不要在這個時間點生病、出意外。早睡早起,騎車過馬路,也請比往日小心再小心。不要想著警戒時期,路上很空,油門就狠狠催下去。
醫療幾近崩潰的狀態下,過載的醫療系統難以照護每個傷病。以往,急診是一張巨網。當生命墜向幽冥,我們奮力網住,緊緊抓牢。
現在,這張巨網正百孔千瘡。
請大家務必務必照顧好自己。
照護好自己,就是照護好醫護,照顧好街頭巷尾每個你認識與不認識的人。
好好生活。醫護人員則會做好手上的工作,讓大家好好的活。
#急診外科
#泌尿科
#急尿科醫師!?
#待在家裡
#Stayhomestaysafe